永澄:你这样学习只是来捐学费的!
原创2017-03-11__易仁永澄©️永澄老师
大清早起来,看到共读群里,几个伙伴在交流关于学习的问题:
几个人在交流关于橙子学院课程的问题,不经意见看到了几句话:“去年买了好多课啊,感觉太多学不完,很多东西都只是了解过皮毛”,我身上老妈子的气质就被点燃了,那莫名其妙的责任心就开始喊话了:
既然,明明知道自己学太多学不过来,为什么还要不断捐学费呢?你捐了学费怎么一点教训都不总结呢,还是反复掉坑啊?
对,责任不在自己,在于外部环境,不断巨变的环境、层出不穷的课程、身边的人突然异军突起、单一价值观的破碎……都让你焦虑不堪。可能,花钱只是用来缓解因为不成长而带来的焦虑和内疚吧,只要花了钱,就会感觉自己已经会了,对得起祖宗父母、父老乡亲了~
二战时期,美军占领了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,当地土著感觉好震惊,每次美军排成一排,亮起火把,很快就有降落伞包从天而降,里面带着各种粮食补给。等美军撤离之后,土著们也照样搞很多火把,嗷嗷嗷地喊着,可是天上再也没有落下任何的好吃的。
多可怕,如果你只能看到投射的世界,而不是看到投影端的真实,那只能做一些自嗨的无聊举措,也就是低水平的勤奋那。如果找不到原因,再勤奋也不过聊以自慰~
要知道,作为一个土著,把岛上所有能烧的东西全放在一起,把整个小岛照的明亮,又有什么用,飞机不会再来。而你作为一个土著,你跳啊跳啊,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,知识还是不会到你这里来的!道理很简单啊,你缺乏基本认知,也就是说:你根本不知道学习是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才有效。
来,我们来聊点艰涩难懂的话题吧:
• 认知容易表征难。我们学东西,知晓和理解是很容易的,只要会一点点教学方法的老师,都不用复杂的成人学习五步法,只需要一个EAT模型,就可以把道理讲给你听,这个时候你就懂了(获得了认知)。可是,你不去做,是不行的,只有刻意练习才可能让自己构建起具体做事的方式、细节的感知、力道的轻重……这些都是表征。认知的构建那太容易了,而表征,除了刻意训练之外就没有别的方法了。
• 求快容易求慢难。你看现在的知识服务界,音频、视频的前提是要短,最好是能够控制在15分钟左右。我们以罗胖的得到为例,里面所有的内容无论多么精彩,时间基本都是固定的。并且,得到还特别提供了加速功能,帮助我们在更快的时间内听完音频。可是,你知道么,学习是需要配合思考的,如果没有持续时间的投入,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反复琢磨,学习很难深入。所以,作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,要考虑如何应对这种短平快对学习的损害。比如古典老师的《超级个体》,我都是一个月看一次,而看的时候通常需要用整整一天的时间,专门研究文章、模型、思路、场景应用等内容。慢下来,才能闪现思想的火花。
• 贪多容易精专难。买买买,是最简单、最容易做的决策了,你只需要点击一下按键,那些白条啊、一键支付啊、快捷支付啊就会为你节省反馈时间,瞬间让你爽。但是,学习的本质是:在单一领域内提高标准,然后用迁移的方式快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。你要慢慢长成一颗大树,而不是长成一堆杂草!所以,要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一个领域,持续在其中发力,而其他要学习的内容,都要跟这个核心领域进行关联。比如说,我在两年内要专门研究营销学,这并不代表我不能去学思维导图、认知科学、自我管理,但是,必须要把其他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核心关键绑定到一起才行。所以,选择吧,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投入,让你变得与众不同。
• 自嗨容易产出难。在学习圈中,有多少人意志力顽强,可以秒杀众人的,那真是拿出来就一把把啊,他们坚持早起100天、背单词200天、健身300天、每天八杯水400天、连续考证500天……但是,如果你可以问问自己:做这些真正让自己获得了什么价值,对你的认知、圈子、生活质量有没有改进,或者说,能不能让你升职加薪了?要知道,学习的目的是改变,尤其是过了二十七八岁之后,你的学习只是在算表面的数字指标,那就该去看看病了!孩子看表面,成年人看模式,如果不是和价值绑定在一起的,那真的可以不要嗨了~
说实话,我觉得上面四段内容,会过滤好多伙伴啊,因为太长了,真的看不懂啊~
所以呢,我还是简单地说说我是怎么学的吧?我的套路就是:长期选定、围绕核心、价值变现。
首先,长期选定。就是持续长时间投入某个领域,比如说2016年到现在开始投入到企业管理和认知科学、2015年到现在投入到教练技术和情绪教练、2014年至今投入到生涯、2011年开始投入到全面的自我管理、2006年开始就启动了目标管理的研究。为什么可以持续投入呢?就是因为尝到甜头啦!它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慢而已,可是,你懂什么叫厚积薄发么?我特别喜欢那种积累一段时间,瞬间爆发出来感觉。并且,我发现了个秘密:越是长期投入的,越容易爆发,越是学一阵儿就换场地,越是矮穷矬。
这里有个假设,那就是复利效应,A+ = A,你做某一件事情的结果可以反过来加强这件事。复利只有在某一个领域中重复持续的积累,才有可能有爆发的可能,你换来换去的,怎么可能有爆发的可能。杂草丛生的地方很难产生高价值。
我现在已经选定在认知科学领域里持续投入,因为它太底层、太基础、太通用了,我从2016年5月开始持续研究到现在,它给我带来太大的收益了,简直不可衡量了,在这里专门感谢阳志平老师在这个领域的先驱作用!我等小虾米就跟着后面捡漏就可以吃一辈子了。
其次,围绕核心。选定一个代表放弃其他所有的,尤其是现在有那么多信息,很容易就会激发自己的好奇心,那到底学不学其他的内容呢?答案是:学啊!只不过策略上就要略有调整了。以前学习某个项目A,那就会把A给都学完,这样才觉得不符所望;可是,如果要围绕核心来学习,那就只需要考虑项目A和自己的选项之间有什么关系。来看个例子,我在学习认知科学的这一年里,又学了情绪教练,那我只考虑情绪教练如何加强我对认知科学的理解。这样,就可以不断加强核心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打通了,同时也不至于错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。
另外,还有伙伴问我:如果每天的信息都太多了,消化不了怎么办?这就是解决方案,就是去思考,我今天看到的这条信息和我的核心努力方向是否一致,如果一致,说明关系究竟在哪里、是否可以组合形成流程或者模型;如果不一致,那就不去消化呗,你也不会吃亏的~安心好了。
最后,价值变现。一个领域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精专的学习呢?我的答案是:掌握了之后就一直学下去啊,为什么要结束呢?如果说什么时候可以更换一个精专的领域开始全新的学习呢?我觉得有这样的标准,就是能够把原来学习的领域的价值去变现。要用新价值来验证价值,如果你的学习,不能带来新的价值,那就赶紧在一开始就别乱动,毕竟,低水平的勤奋,还不如不动,因为会损耗自己的机会成本。所以,一开始学习就要说明价值,这样就可以判断出价值变现是否达标了。比如说,2014年我开始跟古典老师学生涯,我一开始就想要能用自己的知识为别人解决问题,等到2015年低,我的咨询个案超过200例之后,并实现40W+的收入之后,我就换了下一个领域的精专学习。
这个世界,和直觉是相反的,你如果觉得自己要快一点,那你就慢慢来、持续做;如果你希望自己拥有的多一点,那你就从一点点开始积累起来;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玩点高大上的,那就要从简单开始。
是不是,你觉得上面这一段是废话?因为你可以说出更好的: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,可是,这就是真实的世界。你就要抑制住自己不切实际的欲望,才有可能让学习有效!
那怎么给自己选择一个领域呢?我有个大约的逻辑:
• 大学生就要好好地把自己的学业完成好,然后把学校活动做好;
• 初入职场1年呢,就跟古典老师把职场MVP给学了;
• 入职3-7年,学学自己的专业内容、然后增强通用的自我管理能力;
• 再往上,那就要考虑管理、战略领导力,以及自己价值方向上的能力储备了。
所以,从一开始的兴趣导向,到后面的价值导向,自己越是明确自己的状态,自己就能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。
那新人呢,我建议就去上古典老师的这个课:成为职场MVP,我拿我的人格担保,古少侠是靠谱的,他拿出来的一切都值得去研究。